无人之岸,几多惊喜

分类: 生活方式 Page 2 of 3

努力一定有回报吗

现在的一线城市,强调「努力定有回报」是没人信的。人跟人之间的财富差距,是你究竟在08年、12年、14年买了房,还是到现在依旧租房。跟你是不是挤地铁首末班车,在办公室加班到深夜丝毫无关。

本质上还是房价畸高,导致个人努力所带来的差异被绝对的高房价稀释,变得不值一提。没办法,坐标系都变了。箭在弦上,到了适婚适育的年龄,现实的压力会把人往前推,哪怕是老破小也得硬着头皮上。

怎么样可以让生活不要那么费劲

昨晚几个朋友来家里吃饭,我想起来上礼拜去荣小馆吃家乡菜,觉得小番茄吃起来特别爽口。所以这次自己试了下。黄、红小番茄总共十几粒,放在耐高温的器皿里,倒入沸水,盒盖1分钟。然后就可以把皮轻松去掉,盛到碗里后放凉,热水有余量就放点糖霜化开,然后再倒进陈着小番茄的碗里,切颗柠檬挤点酸汁,口感会更清爽。

朋友做了うなぎ蒲焼盖在苏打饼上,鸡蛋切片,夹层是哈密瓜,放了蛋黄芥末酱和蜂蜜调味。Tapas 的盖料 Topping 其实很随意,放小块牛排或者帕尔玛火腿都可以,喜欢内脏就放鸭肝或者鸡心,各有风味。下次我可以试下老干妈加爆炒肥肠,应该也好吃。

你可以选择不做 Joker

豆瓣上有篇 Joker 影评很靠前,她的观点我提炼了下,大致是:「底层阶级的困境不是他们自身造成,整个社会的精英阶层掌控了规则,他们让小丑这样的人即便勤勉工作最终却遭到社会抛弃,所以哥谭市火光冲天、现实中美国民粹主义抬头,选出了特朗普。」

我认为这种看法过于片面,缺少对真实经济规律的观察,本质上是在道德高点上对底层民众生活的悲悯臆想,和挪威女孩瑞塔·滕贝格呼吁环保主义是一个意思。

篇幅有限,只说两点理由。

一城一味

这几年一直在外地跑,求食谋生,果腹第一,其他的概不在意。作为台州人,很少吃到道地家乡菜。501号档口在西溪湿地东侧,文三西路沿铺,老板在外面招呼,来者都是熟客,太阳没落山队就排了起来。

台州位于浙东,海鲜出名在外的是三门青蟹、海鲳、红膏梭蟹、小黄鱼,以及本地人俗称的虾蛄。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东海主产深海鱼,不同黄渤海,少有鲍鱼、海胆之类的珍羞,鱼类却格外鲜美。

会吃海鲜的人,大都偏好白灼,遇到良心老板,熟透的虾蛄只只带着红膏,佐一盏葱花蒜蓉醋,撬壳、沾汁,送到嘴中,咸甜鲜弹,齿间跳舞。再嗦一口虾头汤汁,才算完整。鱼肉要棉细不粉,现在基本吃不到野生黄鱼,即便有,要价也不便宜。还是看师傅手艺,烧的好,入口未到舌根,抿几次就融化,分不清是鱼蛋白里裹了汤,还是汤里混着鱼丝。

最配的是喝黄酒,一杯酒一口肉,是对食物的最大礼赞。

使用双拼的好处

我们大多数人日常使用的都是 QWERTY(俗称科蒂)键盘,“QWERTY”本意是主键盘字母区左上角6个字母的连写。实际上,这种键盘布局在当时之所以被发明,是因为早期都是机械打字机,若打的太快极容易卡住。 所以 QWERTY 将最常用的几个字母安置在相反方向,最大限度放慢敲键速度以避免卡键。

低头看看你现在手机的虚拟键盘或电脑键盘,几个常用的字母组合,被故意设计成要单个手指连按两下才能击出。就比如要打出英文中常见的”ed”后缀,你得连续使用两次左手的中指,而无法并发。

无限游戏里没有观众

从生到死只是一个匆匆的无限游戏

我一个从来不打游戏的人,居然被「饥荒:海滩」这个游戏的世界观深深折服。

饥荒早在2013年4月23日就发布了,是一个生存探险类游戏。因为容易上手,配乐优秀以及艺术风格强烈(当然有的人会不喜欢),算是独树一帜,有一票粉丝。饥荒海滩(Shipwrecked)是它的DLC资料片。

首先,你在游戏中要扮演的是一位因为船体触礁抛锚,被丢到一个荒无人烟海岛上的人。你需要想尽办法用岛上仅有的各类资源活下去,一切都必须从零开始,刀耕火种,赤手双拳。

一个人像一家公司

我曾无意中刷到Andrey发布在Product Hunt上的产品:Progress Bar OSX,顺着推特主页看到他自己的博客和发布的其他产品。

Andrey是个90后,乌克兰人,在成为一个独立开发者并且四处旅行之前,他给一家叫Railsware的公司做产品经理。这家公司允许员工远程办公,而Andrey一直都想学习怎么冲浪,于是在2016年他干脆辞掉乌克兰的工作,搬到巴厘岛开始当起数字游民。

这个哥们在博客上写着:希望可以靠自己开发的软件每月赚到超过1000美金,我估计这个数字可以让他在巴厘岛过的很舒服了。他甚至还公开了所有软件的收入明细,到目前为止,Andrey发布了6款软件,其中3款拿了Product Hunt日榜第一,Hacker News日榜第一。

知识的质量

我觉得知识分两种:

  • 可被重复使用的根知识
  • 一次性的知识

知识是有好差之分的,付费知识也不例外。 不花点时间甄别,就会经常一时脑热花了大价钱,而事后再也不会想到去看。我一直笃信的一个逻辑是:

最好的知识一定是免费的(或者极低成本可以获得的)

知识是知识,信息是信息(对某些人有价值的信息可以是天价:交易者的内幕消息、制药公司新式抗癌药的分子式…),它们其实不是一个东西,信息是有强烈时效性的,而知识从某种程度上更稳定,更有结构性。可被重复使用的根知识,价值大过一次性的知识;重复使用次数更高的根知识,价值大过重复使用次数低的根知识。 所以「重复使用的次数」是衡量你学到知识有用程度的关键指标,做过科研写过论文的知道,衡量一个人的学术能力,一般有两个公认的指标:1,论文被索引库收录的数量(如 SCI、 EI、ISTP);2,论文被引用的数量(Times Cited)。这两个指标尽管并不绝对客观,但依然具有代表性。延着你读过的文章中的观点、思想,顺藤摸瓜,你能找到这些知识的上游。事实上,知识中很少有全新发明的概念,大部分都是对原有概念另一角度的解读,一定要找到观点的源头,对它内化并吸收,这样产生的认知才是你自己的。而这些知识,往往都是公开且被多次引用的,它们既不昂贵、也不难寻觅。

不装

我们成年之后学会的最糟糕的习惯,是「自欺欺人」。并且这种习惯一旦养成,就很难祛除,通常需要借助外力的刺激才有可能改变。然而更可怕的是,它往往隐藏在潜意识中,我们自己无法轻易察觉。不知道你是不是跟我一样,生活中遇到过这样的人:

他们习惯把「我知道」挂在嘴边,不管是接受任务还是讨论某个话题,这些人喜欢中途打断谈话,用保证的语气证明自己全都知道,一切深了于心(哪怕他们不知道自己是否理解清楚)。

生产效率

我应该是身边所有人里面效率最低的一位。我看了不少关于提高效率的书,比如「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比如「如何高效学习」,但始终做不到书里的要求,经常无疾而终。

最近一段时间,尤其是每天上午Slack机器人向我追踪进度,我都会感到有点心慌,是啊,我到底如何管理自己的生产效率? 我的时间到底都花在哪里? 为什么我很难找到生活中真正的充盈感(哪怕「看起来」真的很忙)? 我意识到这层焦虑可能来自两方面:

  • 对生产效率的理解问题
  • 实践方法的问题

理清这两点,我才可能用正确的方式面对生产效率这个话题。

对生产效率的理解

生产效率的定义是 单位时间内的有效产出:

Productivity=∑EffortsTimePeriod

分子是有效产出的集合,分母是时间的跨度。这意味着要提高生产效率,要么做事的「质和量」更高,要么缩短花费的时间。

Page 2 of 3

Powered by WordPress & Theme by Anders Noré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