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我写给自己看的,都是主观想法,不见得和看官一致。

人与人之间认知有差异实属正常,我想到哪儿写到哪儿,争取每年能写一篇,当作过去总结。

1.Covid-19让我意识到「平静美好」的生活永远要付出巨大代价。

2020年已经过去2/3,很多人过的都很糟心。

Covid-19 加速世界割裂的速度,顺带刺溜一声戳破了和平的假象,空气我们隐约又能闻到新冷战的气味。这其实没有什么奇怪,人类的历史本就几乎和野蛮、杀戮相生相随,不管是围猎其他物种还是同族之间武力征服,历史上,这个文明鲜有战火停息的时候。

1946年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次年美苏冷战开始,这场战争持续到1991年才结束,世界至今不过「和平」了短短数十年,有的人就以为战争永远离我们而去了…… 这么说吧,从宏观叙事的角度,2020年开始世界正在变得越来越动荡,个人的生活只能乱中求稳。

所以今年很多人被迫重新审视人生,要换什么样的工作、要将劳动换得的资产以什么形式存储、以房子为核心的资产配置足够安全吗。

极端点的人,还认真去思考万一乱世真的到来,要如何求生,给自己准备何种避难所,等等。

有国家「平静美好」,就有国家正经历「乱世怏怏」。

你正过着的,一切已知的幸福生活的背后,在这个世界上和社会上都有其他人承担了负面压力。Covid-19除了让我看到现世恐慌,更让我意识到有一个自己能掌控的、固若金汤的庇护所是多么重要。

在美国,因为很多人信基督教的缘故,自然而然的诞生了一批末世论者。他们未雨绸缪,早早开始准备世界末日时的生存技能和物资。国家地理曾经拍过一个纪录片叫”Doomsday Preppers”,看的我津津有味。并且我还发现德州有家名为”Atlas”的公司,专门制作一体式的地下防弹庇护所,费用从几万美元到几十万美元不等,送货上门,就地挖坑,有完整的毒气过滤和净水系统。

如果有独栋房子和土地,完全可以建一个,别说Covid-19,就算哪天丧尸爆发也可以撑很久。一旦情况危急,全家躲进庇护所,有水有电,接着奏乐接着舞。

不过国内是不可能了,属于违规建筑。

米尔斯有本书叫《野外生存基本技能》,乍看还挺实用,以后有机会我要去参加野外生存训练。

我甚至还想买把霍伊特美式反曲猎弓防身,结构精简、杀伤力大、还很牢靠,不过要练好不容易,我得先去箭馆由浅入深的学习。

2.为什么不要买航空股,这门生意为什么不好。

今年4月份看到新闻说巴菲特割肉航空股,查了下是原来说的是伯克希尔在2月27日美股暴跌前,以46.4美元价格抄底达美航空(DAL),4月初减持,价格区间是22.96-26.04美元,账面亏损不少。

不过现在看他的选择是对的,Covid-19从1月下旬爆发到现在整整8个月,美国依然没有收敛,除非疫情好转航班恢复,否则航空公司的处境很不妙,要么被政府接管,要么破产。这样的烫手山芋,没有必要火中取栗。

不过我记得巴菲特曾经说过一句名言:

“在莱特兄弟发明的飞机在北卡罗来纳州的小鹰镇第一次试飞成功之前,如果有个资本家击落它的话,那么全球各地的投资者也许会有更好的投资局面。”

巴菲特

所以从1998年巴菲特清空手里的美国航空股票后,他应该就没有再持有航空公司的仓位。事后伯克希尔购入航空股,应该都是他公司的基金经理所为。

其实航空公司竞争激烈也不是一天两天了,各家航司很难提供差异化的服务,大家的飞行速度都一样, 比如A320正常巡航是830km/小时,波音的稍微快点,但也不会超过900。既然飞行时间相差无几,要么是同等价格提供更多服务,要么是机票拼命降价,同时压缩成本,比如亚航和春秋。

想想看,当你每次通过各种 OTA 代理平台买票,最关心是不是价格?除了人数总量极有限的出差党,大部分人对航司都没有品牌忠诚度可言,毕竟坐飞机只是一种交通方式,能把你从 A 点准时送到 B 点就可以了。

而航司的固定成本很高,款一贷,飞机一买,就立马欠上美元债。机油、飞行员、机组这些开支都是固定的,不管有没有航班,公司都要付钱,更可怕的是飞机一旦起飞,空余座位创造的价值就是零,如果哪天上座率低,将费用一均摊,甚至可能出现负收益。

所以,除非航空业内合并的合并,破产的破产,一个国家最后只剩1-2家航空公司,那还可能坐拥垄断带来的定价权,否则如此重资产、低周转的航空公司,做的并不是一门好生意。

3.积攒各种里程、积分,是最无聊的人生目标。

我曾经一度非常热衷于攒酒店和信用卡积分,早年为了薅免费升房的羊毛,还去参加喜达屋(后被万豪收购)白金挑战。每年付美国运通3600块的卡费,为的就是用信用卡匹配下发的 PP 卡来蹭休息室,运气好在硬件配置好的中转机场还能登机前洗个澡。

我大学刚毕业时给自己定了个目标,是30岁之前能攒够100万飞行里程,今天上航旅纵横看了眼,一共飞了281552公里,446个小时,112次航班,13个国家和46个城市。这样看,30岁的目标是没可能达成了,然而我也不想继续当固定在座椅上的猪了,除了练就一副铁屁股(尤其是飞跨洲经济舱),什么用也没有。

酒店和航司的积分游戏,是用来嘉奖那些经历消费的忠诚客户。为了保住会籍,他们宁愿更改航班时间;为了那点不值一提的欢迎礼物和升房,他们在 IHG、万豪、Hyatt 旗下的酒店左挑右选,忍受难用的官方订房渠道,为了就是合法的Stay/Night入账。

可我们真的享受这些额外服务吗?

酒店的房间只要当天没人入住,就是沉没成本,所以才会给高级会员免费升房。有的常旅客,或许因为升级到更大的卧室尺寸、更好的视野以及Minibar 更多免费软饮感到沾沾自喜。但本质上让他们自豪的,是高级房型和入门房型明明有着巨大差价,而他们却不用多花一分钱的虚荣感。

我也曾是其中一员。

各种航司的金卡会籍也同理,虽然洲际航班经济舱和商务、头等仓好几万甚至十几万的差价摆在哪儿,几乎无可能免费升舱,但短途旅行拿里程换服务依然很划算,特别是 JAL 或 ANA 这样比较慷慨的航司。

不过为了维持会籍,我们就默认丢弃了旅途中的其他选择。

有很多优秀的旅店并不隶属大型连锁品牌,而是自成一派,比如文华东方、虹夕诺雅、安曼这样的贵价品牌,还有很多独立小众的精品酒店(Boutique Hotel)。它们大多没有眼花缭乱的会籍体系,平日里价格也较为坚挺。

如果你要去京都岚山游玩,在栈桥搭乘小船沿大堰川划行15分钟到虹夕诺雅旅店就是一个特别的体验,这是住在洲际行政房无法感受到的。

所以我放弃了所有常旅客计划,不再保各种会籍。平时出门的机酒都在各种 OTA 上直接定,哪个便宜用哪个,如果有特别想去住的旅店,那就官网直接定好然后围着旅店玩。Airbnb 通常也很好用,特别是一些旅游业没那么发达的地方,像一些人迹罕至的小岛,竟然都有零星几户民宿可住。

这样一来,我就再也没有里程焦虑,也不用管积分会籍这档子事了,滚球去吧。从此说走就走,住哪只看喜好。

4.为什么我不再碰任何期货杠杆。

我曾在年初笃信比特币会走出一个非常可观的涨幅,所以1月份在$8000开始加仓。

一开始是很小的仓位,后面行情走低时为了避免被爆,头寸逐渐加大直至不可收拾。

我的杠杆比例并不高,甚至可以说很低,但3.12的行情太过极端,老实说自从2013年入圈以来,我都未经历过这样波澜壮阔的日内振幅。

当天,我几乎是拿着颤抖的手主动选择割肉离场,最终亏损惨重,这是我做交易以来最大的单笔亏损。

事后深刻反思,出现这种结果的最大问题不在于市场,而在我自己。

核心是两点:

  1. 对自己的判断太过自信,认为2020年比特币减半行情会接近2016年,刻舟求剑
  2. 没有及时止损,反而加仓死扛

这两点归结起来,就是我过于贪婪,太想赢。

自从上个创业项目清算后,我时常深深怀疑自己的能力。

既想重新开始创业谋求重生,又苦于找不到新的方向,同时还要想办法找收入,来覆盖自己的日常开支。于是乎,自以为读过几本交易大部便头头是道的我,抛开了平日做事小心谨慎的心态,竟然大胆在市场做多。

但市场先生的脾气是谁也摸不准的,正如同我在写这段文字时,比特币已经比3.12低点翻了近3倍,如果当时没有割肉,现在的结果就不是亏钱,而是倒赚一笔,几个礼拜赚够10年薪资,但是现实没有如果。

我仔细回忆过去在期货市场交易的结果,有赔有赚,但总的来说赔的更多,零零总总,亏掉的钱不计其数,足够我在北京三环买套大三居。

不比币圈很多真大佬,手握千金,这些币对我来说已经是一大笔钱。作为比特币原教旨主义者,我过去也几乎没有从以太坊、NEO…等等一系列 Altcoin 上面赚到过什么大钱,原始积累绝大部分是用工资在币价尚低的时候一点点买的,以上种种,很容易造成交易时心态失衡,啊,盈亏竟不同源。

我认为我这一生不可能通过交易赚到什么大钱,这靠天赋、也讲命数,不是后天能补齐的。我或许适合在金融、互联网领域深耕精进,但投机能力着实烂的无以加复。

所以3.12后,我下定决心今后永不碰期货、杠杆,只做自己擅长的事。

5.为什么要囤币以及囤币的最佳方式。

如果你费点心,把比特币历史价格走势找出来,会发现在过去数年时间里,只有在极少一段市场最高点时你买入是亏的,其余任何时候买都是赚的。

这是因为比特币从诞生以来,价格一直往上走,就像过去10年的美股指数一样。

你或许在币圈听到许多个财富故事,但我要告诉你那其中真真假假难以分辨,特别是靠某些山寨币实现人生多个阶层跨越的,大多是编撰出来用来割韭菜。我所知的几位聪明绝顶的真正富人,不碰这些。

究其原因为何,只一句话:「别人摆出轿子,你就别抬了。别想着靠攒局实现自己的财富自由,到头来实现的是别人的财富自由」。

正因如此,尽管市场已经教育了大家一遍又一遍,新韭菜变成老韭菜,老韭菜有的变成HOLDer,有的失去一切暗然离场,我依然要强调,囤币是投资比特币的最好的出路,没有之一。

而且囤币的最佳方式,就是你自己保管私钥。

你可以去 bitcoin.org 找合适自己的钱包,也可以直接买个 Ledger 或 Trezor 硬件钱包,把助记词好好抄写藏好,花点心思研究 Passphrase 怎么设置,然后把你用幸苦钱换成的 BTC,老老实实的放在里面。这样你就永远不用担心那个交易所暴雷,也不用担心税务局上门收税,安安稳稳的睡个好觉。

你要是担心误操作,就用少许一点点币来测试一下,驾轻就熟后,再把自己的大额资产放进去。

相信我,时间女神会站在囤币党的一边。

6.做事的初心很重要,这决定你能走多远。

我不知道你是否用过DuckDuckGo,这是一个注重隐私的搜索引擎,创办于2008年。

那一年,iPhone3G发布,Google已经成立10年,整个搜索引擎的市场是寡头垄断的状态,没有人想要去做一个新的搜索引擎去挑战这些巨头。

Gabriel Weinberg在做这个项目前,花了两年时间来找方向,不过好歹他曾经做过的一系列项目中,还是有一个卖了1000万美元的好价钱(其他的都失败了),所以个人生活还是有保障的。

但是,1000万美元要做一个搜索引擎,跟把石头扔进海里试激起海浪一样,遥不可及,顶多打出个小水花。Gabriel Weinberg愚公移山,一个人吭哧吭哧干起来,办公室和服务器都在他家的地下室。

到今天,DuckDuckGo的全部员工只有50多个,分布在世界各地,他们的「总部」,就是在宾夕法尼亚州的一个小镇上的普通房子,一个月的租金不会超过1000美元。

在这12年里,没有人想象Gabriel Weinberg是怎么扛过来的,以他的能力,完全可以去一家大型科技公司任职,拿着股票期权和高工资,生活无忧无虑。在一个所有人都认为死胡同的搜索引擎领域,他走了一条没有人愿意走的路。

这样的公司是值得敬佩的,它给世界提供了一个范本,即,你知道总有人愿意舍弃短期利益,为更长久的、更纯粹的目标努力工作,而不仅仅是钱,哪怕为此他要克服路上无尽艰难。

「知道自己要去哪,世界都会为你让路」,这句话是真的,至少在 DuckDuckGo 上是这样。

7.看书是投资回报率最高的行为。

因为没工作有了大把时间,所以去年到现在,我看了好几本书,应该在10本以内,全部是在Kindle上读的。

有的时候用的是App,有的时候是墨水屏的电子书,可以实时同步阅读记录,这点很好。

其中印象最深的有两本,一本是叔本华的《附录与补遗》,尤其是后来单独成册出书《人生的智慧》那部分的章节,解答我许多疑惑,比如虚荣心从何而来,如何充实心灵,怎样正确认识财富,等等。他的文笔极为干净简练,没有一句废话,怪不得尼采说,「叔本华说的每一句话,我都要听」

从他的文字里,你能清晰的看到一个有着极高辩证逻辑能力的人,是怎样把生活中困扰我们的哲学命题,拆解的干干净净,我并不是什么哲学爱好者,既然我在他的书里找到了答案,那么不论我获取的知识是不是时髦、概念的论述是不是彻底,就都不重要了,因为阅读的当下我获得了平静。

另外一本书是《疯传》,老实说,早前的中译版翻译的很差,如果你要读,我建议买乔迪的版本。我看这本书,就像跟着作者做了一个又一个社会实验,分析种种商业案例。他在书里总结的一套传播方法论,叫 STEPPS(我根据自身需要,稍微做了点修改):

  1. S:Social Currency 社交货币
  2. T:Trigger 诱因
  3. E:Emotion 情绪
  4. P:Public 公开性
  5. P:Practical Usage 实用价值
  6. S:Stories 故事

简单拿社交货币举例,大多数人都希望自己看起来聪明而非愚笨,富有而非贫穷,讨人喜欢而非令人生厌。就像我们身上的衣服和驾驶的汽车一样,我们所谈之物也会影响别人对我们的看法,这就是社交货币。

如果你做的产品或者写的文章、拍的视频没人看,就得好好思考是不是拿捏好了社交货币这个属性,线下非常典型的例子是喜茶,尤其是它还没有全国铺店的时候,谁喝了喜茶拍照发朋友圈,谁就是最in的,具备了新鲜事物的谈资。

如何做传播是一门高深的学问,值得细细钻研,尤其是想要在网络上树立个人IP的各位。

8.如果你不喜欢一本书,那么即便再多人说它好对你也没意义。

我以前的书单来源往往是:

  1. 身边朋友推荐
  2. 社交网络上关注清单里的人推荐
  3. 为了解某个领域的知识主动搜罗的高评价书籍

我会对1和2的推荐自行过滤,有一些人推荐的书在我这里的权重比较高,有一些则不然,这取决于TA的书品和过往推荐。我会优先标记这些人推荐的书,因为他们已经替我做了一遍选择。

但我意识到,别人喜欢看的书不一定对你有帮助。原因无外乎读书是一件非常「隐私」又非常「个性化」的静态运动,你只有真真切切的看到一本书的扉页,翻过它的目录,了解作者的文笔风格,明确读完这本书想要达到的目的(或者没有目的),才能确定自己是不是喜欢这本书。

所以我从6月份开始经常去书店,什么品类的书都拿来翻翻。有的时候我实在不想看开篇充满严肃论调的书,就想看铺满插画、简单明快的随手书,这点在书店比较容易实现。

书最好从多抓鱼上买,虽然二手,但品相很好,也便宜。书嘛,看过后记到脑子里方为真,是不是新的不重要,如果仅仅买来放做摆设,不如不买。

9.关于 Zettelkasten 和切换笔记工具。

在过去近10年的时间里,我一直在用印象笔记做笔记(最早是 Evernote),印象笔记挺好用,但是内容不够结构化,导致我用「剪藏」收集了大量资料,写作输出时却找不到,这是核心原因

另外就是这几年印象笔记产品做的太烂,以至于原本我因为资料数量过多懒得动,现在却不得不认真考虑搬家了。

它哪里做的不好?

1、糟糕的商业化策略。以订阅方式举例,原本只有免费账户、高级账户2种,现在是免费、标准、高级、专业4种账户,阉割了低等级账户原有的功能挪到更高的账户等级,然后反手就给前者加上各种恶心的限制。

要离线缓存笔记?请升级标准账户;要用自定义清单?请升到高级账户;清单要闹铃提醒?请升级专业账户。

比它吃项更丑的,我想了想只有百度网盘和腾讯会员,能不能简单点把付钱能用的功能给全,用户花钱升级清单功能就是想少用装一个 Todo 应用,然后你把清单的提醒功能再拎出来收费是几个意思。

只要你还没升级到专业账户(最贵内个),天天弹窗、黄标提醒你付费,跟欠印象笔记钱一样,让人极度烦躁。

2、辣鸡的脑图功能,充其量只能当大纲用。拖拽不自由,嵌套层级不清晰,无法添加图片节点,等等…用起来很 tricky,像是一个半成品。

产品经理要抄就好好抄,Xmind、Mindnode、幕布…抄个六七成也不至于像现在这个样子,这个功能既然拿来收费,好歹给用户一个掏钱的动力,是不是。

3、Markdown,同上,辣鸡,代码实现的很差,渲染卡顿。

槽点很多,老用户都懂,余不一一。

一句话总结就是:印象笔记一直在吃10年前的老本。

唯一可圈可点的就是它的全平台同步和搜索功能。

但即便如此,高阶搜索语法藏的过深,明明可以在 UI 层深挖的搜索结果过滤也没有好好做。

眼红 WorkSpace的市场,结果啥都抄不好,最基本的笔记功能打磨的稀烂。整整9年了啊,这么长时间什么做不出来。

记应用的架构越来越复杂,是因为作为生产力工具,它将信息结构化管理的方式,代表了其背后的方法论和产品哲学。高效的、延展性强的、方便二次挖掘的,就是比平面的好,用户用它创造价值,而不是拿来看小说。

Zettelkasten 就是一个用来整理笔记的强大方式,文本、场景都可以结构化,有无数可挖掘的点,但绝不是印象笔记现在呈现给用户的样子。

印象笔记的替代品有很多,Notion/ Roam Research/ Obsidian… 等等,不过在试用Notion两个月后,我最终回归了macOS 自带的备忘录。

这是因为我从Shu Omi 的一个名为《My Digital Note-Taking System》的视频中得到灵感,笔记的输入和输出是两套体系,前者负责收集「灵感」,后者负责提取,鲜有哪个 App 能同时把这两点都做到极致的。

Shu Omi 使用 Mymind 这个工具来收集一切他在网上感兴趣的内容:推特、图片、文档等等,然后在Roam Research上输出。

本着「如无必要、勿增实体」的原则,我就用我现在经常用的 Eagle 来收集所有灵感,这本来是个设计师原来管理素材库的 App,没想到用来做知识管理也很好用,标签、预览、检索功能都很强大。

至于笔记应用,macOS 自带的备忘录是真的好用,同步快。如果你有 iPad 和 Pencil,iPasOS 14的手写体验也提升了一大截,完全可以秒杀市面上许多收费的笔记应用。

目前这套组合对我来说很适用。

10.所谓「碎片时间」学习是伪命题,那是用来休息的。

一次跟朋友吃串,第一次听到这个观点,觉得很新鲜。

究其本质,是碎片时间学不到东西,它们有的含有一些思想火花,可以给你灵感,但是绝对无法代替连续的,不间断的学习。

因为学的过程中,大脑不停在思考,假设,验证,这些需要时间。而经历长时间学习后的间隙,人就应该休息,放松眼睛和大脑。


不要再去「争分夺秒」的碎片学习了,没有人逼你,也未必能见到成效。

所以该学时好好学,该放松时好好放松,与其在网络的只言片语中找金子,不如埋头翻书和论文。

11.看短视频就 Low 吗。

在电视机发明前,人类的精神活动大多是看纸质书。

书也分高低,严肃文学和少年漫画显然不是一褂。

然后有手机和3G网络,大家就刷微博,看公众号。

4G、5G来了,我们又都看短视频,不看文字了,文字又臭又长。

懒惰是人的根本属性,不可改变,所有的科技发明都是代理人类原有的活动,看书也算脑力劳动。

都是时代变迁使然, 没有谁高谁低。

如果未来某天人类后脑都插着芯片神游,街头看短视频的人也会被视为复古罢。

12.拆解目标是行动的第一步。

很多人一闲下来就爱幻想。

物质上,想要大房子,漂亮车子,名牌包包,山珍海味。

要住的体面,吃的高级,包包闪亮,车子气派。

又或者,想去别的地方看看,体验不同生活。

但不论做什么,第一步都是把目标拆解下来。

要实现何种目的,需要哪些准备,付出怎样努力,放弃一些幻想。

否则只是坐在那里大脑不停思考,却永远不可能实现。

13.2010年后,我大部分朋友都是网上认识的。

通常,你可以看一个的博客、推特、微博乃至Github,从而判断对方大概是什么类型的人。

这是初级的「了解」,然后深入接触后,才能对他人有个整体的印象。

成年人应该珍惜自己的时间,勉为其难和自己不喜欢的人相处,是很浪费生命的。

如果说童年玩伴、上学同学都是固定,自己无法挑选。

那么长大成人步入社会,想要和什么样的人做朋友、同事、还是有自主权的,要好好珍惜。

14.Opinion 很重要,人人想要表达个性,这是我为什么喜欢37Signal。

Apple 是一家有Opinion的公司,而MicroSoft不是。

所以他们的产品也迥然不同,曾经有广告公司出过一系列 Mac Vs PC 的宣传片,把这两者在用户心智中的形象刻画的淋漓尽致。

而我要说的 37Signal 这家公司,合伙人们都很有 Opinion,从公司氛围到开发出的产品,都透露着特立独行。

他们推行远程办公,《Remote》这本书被世界各地的小型团队奉为圣经。

先有Opinion,才有信徒。

15.我喜欢高品质、合理价格的物件。

我从来没买真正意义上的奢侈品。

所以很难站在动辄花十几万买一只皮包的人的角度上思考。

究其原因,我想是我的财富远没有达到这些人的体量,因为对他们而言,买这些物件跟平日里买普通耐用品一样。

我平时喜欢逛什么样的商店呢,优衣库、无印良品、小米、宜家…

是因为他们的定价区间上限不高,并且品质经常超出我的预期,让人消费起来有“安心感”。

随便买,基本样样好。

16.自由职业看起来很美好,却不适合所有人。

我从2018年关掉公司后就是自由职业的状态,到现在超过1年了。

纠结过很多个方向,比如去留学,重新回到校园、去找工作、自己做交易、做自媒体,等等…

都尝试过,但都没有非常喜欢的。

心血来潮时,我可以48小时不睡觉(中间咪几个钟头),不停做手头的事。

情绪低落时,什么都不想干,躺在沙发当个懒汉。

这样的作息过于混乱,往往不能保持产出的效率。

村上春树在他的小说《我的职业是小说家》里就讨论过他的作息,看起来容易,实现起来并不简单。

我还在尝试自由职业,没准最后还是去上班了,未来谁知道呢。

17.为什么我不再喜欢「数字游民」这个概念。

「数字游民」这个概念其实很早就有了,英文叫 Nomad。

指的是一群不愿意在一个地方固定生活的人,选择在不同国家或地区旅居,通过远程工作来养活自己的人。

这样的人挺多的,特别是东南亚,我2011年背包去泰国,在曼谷和苏梅岛见到很多这样的人。

大多来自欧美,年纪比较轻。因为东南亚国家生活成本低,网络速度也不赖,访问各类网站也没啥限制。

所以特别适合从事IT互联网的人,你可以把这种行为简单理解成「地理套利」,拿着发达国家的薪资,在发展中国家过着体面且自由的生活。

但是最近几年,我的想法变了,几个原因:

  1. 人在熟悉的环境里工作效率比较高
  2. 旅居的条件往往没有家里的好
  3. 优质的、有上升通道的远程工作机会是稀缺的

如果要体验一个地方当地人的生活和文化,短期旅行并且着重体验某个地区也是可行的。

所以除非很喜欢这种生活方式,否则我不建议年轻人做数字游民。

18.活在未来就永远无法享受当下,幸福在你达到预期状态的瞬间就变成常态,从而烟消云散。

我非常怀念以前住在海淀南路17号楼的经历。

房间只有12平,不朝南,但是安静,我住次卧,对面是八一中学。

我当时最大的理想,就是能换一个有独立卫生间的主卧,不用和其他合租的人早上抢卫生间。

后来陆续换了几次房子,租房开销越来越大,但是却没有当初住次卧的充实感。

人拥有的只是现在,活在未来的人是痛苦的。

19.区别擅长和爱好,爱好变成职业容易变味。

我喜欢吃,喜欢烹饪。

但是让我做美食博主的话,又回变成做任务,失去随意尝试的乐趣。

很多人觉得如果工作和爱好是一回事,那就再好不过。

我是很羡慕这样的人,但自己做不到。

爱好之所以是爱好,就是因为在做那件事的时候,可以随心所欲,不用理会什么要求回报。

如果它跟其他东西一样,被挂上了价牌,那味道就变了。

20.像Dine这样的小型工作室是理想的工作状态,互联网公司的员工不应该超过20个。

杜潇是Dine的创始人,是我非常喜欢的产品设计师。

早期知乎、唐茶… 都是他们的作品。

当初看到时惊为天人,这个团队在2010年作品就有如此高的完成度,那是一个移动互联网才刚刚生长的年代。

我喜欢小公司,决策快、效率高,没有那么多会议。

撇开过去不愉快的使用经历,bitfinex就是一家人均产值非常高的公司,金融和互联网领域也往往不需要那么多人。

Uniswap长期都是Hayden一个人在开发,日交易量竟然达到2-3亿美元。

要按人均产值,那简直是突破天际。

21.出点汗特别好,一直出汗一直好。

今年我28岁,第一次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年纪变大的滋味。

首先是身体代谢不如从前,不如大学时期有活力,睡眠质量也下降,经常睡的很浅,头发也变得更稀…

这只是身体上的变化,更重要的是精神劲儿和创造力也不像从前那样旺盛。

更可怕的是,如果这就是衰老的浅层表征,那么我必需接受并且做好今后将一年比一年差的觉悟。

所以除了恢复身体锻炼,注意饮食外,我决定从今年开始每周做几次有氧运动,划船或者健身环。

出出汗再洗个澡特别好。

神清气爽。

5 15 votes
文章评分